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5月28日星期三

李立峯﹕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攻防戰」




近年,一些新聞和評論網站在香港冒起,「主場新聞」、「獨立媒體」、「輔仁媒體」、「熱血時報」等,都有一定數量的讀者。這些網站的讀者人數,甚至 高於不少傳統新聞機構的網站。至今年初,香港發生了一連串跟新聞界直接相關的重大事件和爭議,令人憂慮新聞自由前景的同時,也有不少論者指出,新媒體或可 取代部分傳統媒體的功能,並成為新聞與言論自由的堡壘。
的確,網絡媒體已成為香港傳媒生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而網絡媒體的興起,除得力於社交媒體的發展,使網絡媒體的內容往往在互聯網上被「廣 傳」之外,亦跟香港的政治變遷、主流傳媒的表現,以及社會動員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事實上,以上提及的幾個較受歡迎的網站,都有着傳播學中所謂「另類媒 體」(alternative media)的特色。根據英國學者Nick Couldry James Curran 的定義(註1),傳統媒體及其所代表的政經權力結構往往壟斷着描述現實的權力,而另類媒體則可泛指對此權力作出挑戰的媒介。Couldry Curran 的定義強調另類媒體的政治特性以及它們與社會上抗爭力量的結合。香港現時最受關注的網絡媒體頗為切合該定義。
筆者於過去一年開始在一些學術性的調查研究中加入有關網絡另類媒體使用的問題。有一些結果可以引證網絡媒體發展和香港政治轉變和社會動員之間的關係。例如20134月的一次調查,問到受訪者有沒有分別瀏覽過主場新聞和獨立媒體。 根據調查所得,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梁家權跟筆者合作撰寫了一篇論文,探討另類媒體使用者的特徵(註2)。值得留意的是,主場新聞和獨立媒體的背景、 宗旨和運作方式都有不少重要的差異,但他們的受眾的個人特徵以及政治觀念都非常接近。通過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受訪者有多經常通過社交網站接觸新聞和時事信 息,是最能夠解釋受訪者有沒有使用兩個網站的因素。另外,受訪者有沒有使用兩個另類媒體網站,也跟他們對主流媒體的觀感有關:認為主流媒體有嚴重自我審查 的市民,比不認為主流媒體自我審查嚴重的市民更有可能是主場新聞和獨立媒體的讀者。
一般截面性的調查研究不能說明因果關係。但憑常理判斷,對主流媒體自我審查的認知和網絡另類媒體使用應該是相互加強(mutually reinforcing)的。覺得主流傳媒有自我審查問題的市民可能主動選擇接觸網絡媒體,以尋求不一樣的資訊和觀點,而當市民在網絡媒體上看到於主流傳 媒看不到的觀點和材料時,便會更深信主流傳媒有自我審查的問題。
網媒與社會動員的關係
同一篇論文亦分析了網絡媒體使用和市民的政治態度和參與之間的關係。分析顯示,兩個網站的使用者比其他市民更常參與遊行示威等集體行動,以及對佔領 中環有較高的支持度。需要指出,經常使用傳統新聞媒體的市民,也比不經常使用傳統新聞媒體的市民較多參與遊行示威,因為主流傳媒也會報道跟遊行示威及其所 涉及的議題相關的信息。但相比之下,傳統新聞媒體對遊行參與的影響較網絡媒體的影響弱很多。同時,傳統新聞媒體使用跟受訪者是否支持佔領中環並沒有顯著關係。
以上的研究發現也許並不出奇,但它們印證了網絡媒體和香港的傳媒表現以至社會動員之間的關係。社會動員需要面對的不一定是如何說服社會上的大多數, 而是如何培育一個對特定議題有高度關注,並願意通過行動爭取權益或目標的群體,然後通過傳播的工作建構及維持這群體對特定議題以至社會整體的理解,並在有 需要的時候賦予這群體行動所需的能量。而網絡媒體正構成了一個相互連結的空間,讓公民社會意見領袖發揮其號召力,讓激發公民行動的材料廣泛流傳,亦讓對現 時香港社會權力結構有所不滿的市民可以找到能代表自己的聲音,甚至直接參與到論述之中。
當然,就目前的狀况而言,網絡媒體的社會影響力仍然受制於一些因素。其一是網絡媒體資源仍然有限,雖然個別網站——如獨立媒體——已經建立了自己的 採訪團隊,但到現時為止,網絡媒體整體而言仍是以評論為主,大家仍然依賴傳統媒體對社會事務作第一手的報道。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新聞工作者都不認同網絡媒 體可以完全取代主流傳媒的社會功能。
網絡媒體讀者群高度重疊
此外,網絡媒體的社會接觸面仍然相對狹窄。雖然文章開首提到個別網絡媒體的讀者人數不一定少於個別報章網站的讀者人數,但是網絡媒體的讀者群是較為 高度重疊的。大部分《明報》的讀者可能不會看《星島》或《東方》,《星島》的讀者很可能不會看《蘋果》,所以,很高比例的香港市民有閱讀至少一份報章。但 網絡媒體的情况不一樣,一個今年3月進行的調查就顯示,表示有瀏覽過主場新聞、獨立媒體、輔仁媒體和熱血時報的受訪者分別為5.3%10.6%3.5%5.9%,但由於這4個網站的讀者高度重疊,加起來時,有瀏覽過至少其中一個網站的受訪者並非25.3%4個百分比的總和),而只是13.9%
如何擴闊讀者群是一個不容易解決的問題。不過,我們可以預期,如果香港的政治和社會狀態沒有改善,使得社會動員繼續成為民意表達的重要模式,如果主流媒體的表現每况愈下,將有更多市民會投向網絡媒體。
註:
  1. Couldry, Nick and James Curran (Eds.) (2003). Contesting Media Power: Alternative Media in the Networked World.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2. Leung, Dennis K.K. and Francis L.F. Lee (2014). Cultivating an active online: counterpublic: Examining usage and political impact of Internet alternative me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DOI: 10.1177/1940161214530787